<我是謝坤山>
壹、摘要、作者簡介
一、摘要:
一場觸電的意外,他沒了雙手、沒了一隻腳;積極挑戰命運的代價,他又沒了一隻眼睛;「只要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麼,只想自己還擁有什麼。那麼即使目前一無所有,也不代表我永遠不會再有。我相信,人只要不對自我設限,那麼未來的路必將無限寬廣。」 (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四章逆境重生70頁/二段/1~3行)
作者謝坤山,正因為有如此積極而正確的心態,讓他能在失去雙手、一隻腳、和一隻眼睛之後,還能為他的人生奮戰,以口代手,練就了一口好字,也開創了他的畫家之夢、在生命中的他遇到了許多貴人、更找到了互相扶持的另一半……『他的學畫過程,印證了古人所謂「自勝者強」以及「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的道理。他繼續求學的經過,更是一個終生學習的最佳範例。』(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推薦序-永不放棄/曾志朗12頁/2段/1~2行)。
二、作者簡介:
謝坤山,1958年出生於台東,國小畢業即入工廠工作,1974年工作中,誤觸高壓電,導致雙手及右小腿截肢,右眼失去視力;克服困難以口取代雙手,自習素描七年。
1980年入畫吳妶三門下習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油畫及台陽美展優選獎。
1981年就讀民權國中補校 舉行首次油畫個展。1983年.舉行第二次畫展。1985.年舉行第三次畫展。1986年獲頒全國青年獎章。1987年加入國際口足畫藝協會
1988年畢業於建中補校 。
1993、1994作品入選殘障才藝發展協會、繪畫類「最佳評審獎」。1996年獲頒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97國際特殊才藝協會YAMAGATA視覺藝術獎及獲頒台灣省政府第十一界「金毅獎」、內政部第三界「金鷹獎」;2000年國內外演講突破上千次
2002年元月出版自傳,《我是謝坤山》,目前,常常受邀在各個學校(生命教育)代言人。目前是國際口足畫會的亞洲理事。
貳、書與課本的理論分析
這本書是謝坤山的自傳,有一點類似回憶錄,所以沒有按照成長的順序,只是把他分為十個章節,我就按照他的章節結合書本來做分析。
一、驚悚的轉捩點
在謝坤山身體上產生一道閃光……身體迸出了火花,皮膚吱吱作響,嘴巴張開,卻無力喊叫,不到一分鐘人就暈了過去,他被抬進救護車時,人已奄奄一息,空氣中彌漫著烤肉味道,被電到的地方都出現了焦黑,人也昏死了過去。
當他在醫院甦醒時,看見母親強忍著眼淚,他想伸手抓住床邊撐起身體,但燒焦了的雙手顫動著,無法如願,右腿劇痛難當……。
醫生對謝坤山母親說,無法保住他燒焦的肢體,雙臂和右小腿必須截去時,謝坤山母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哭道:「沒手又沒腳,以後要怎麼生活?請醫生一定要盡量救救看──」(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25頁/最後一行)。
(四肢不全)給母親帶來重大的打擊,生命雖然保住了,一樣可以生存下來,但是,一樣的生存,就代表享有相同的待遇嗎?例如:在找工作的時候-對於殘障者,一般人雖然不會當面對你說,表面上是平常對待,但是,工作權就是有差別的,同樣有兩個應徵者,錄用的是哪一個,就很明顯,所以,其實是有差的。
在課本文化認同與學習中,有提到「簡單的說這意味著對待每個人,(一視同仁);正如同我們在lau判例中看到的(一樣不等於公平)」(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57頁/3段/1~3行)的概念,雖然,學校老師故意忽略學生的膚色以示對學生的公平對待,但是(只是代表態度和行為表面沒友歧視)而已。(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56頁/2段/5行),我相信,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有相同的行為作,何況作為一個母親,有這樣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那種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二、 悲欣的童年
謝坤山有個悲苦的童年,生活過得非常辛苦,父親對於他們的教育是(打罵式的教育)而且還是個賭鬼,往往把作生意所得輸個精光才回家,甚至,連做生意的唯一工具-腳踏車,都拿去典當,讓原本生活就困頓的家,顯得更難以生存:感嘆父親的不負責任,讓他在小小年紀,就想為家庭負擔家計,相較於母親的傳統婦德,讓他有正面的教育,受母親薰陶,才能在他遇到如此重大的困境,還能有如此的成就。
課本個案研究中Marisol Martinez「Javier Tapia針對低收入拉丁亦研究中發現,影響低收入戶學表現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關係」。(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77頁/4段/6~8行)
我想,母親的精神給他的鼓舞是一定要出人頭地,他想要讓他的家人生活過得更好,要讓他們過好日子,他就ㄧ定要努力工作,只要工作就可以出人頭地。
在課本個案研究Hoang Vinh2k的個案-「對越南人而言,『文化』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某些事物,我們必須得到它,越南文化就是那種…..我們努力工作,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98頁/1段/1~3行),Vinh的哥哥在地下室製造乾燥花並且在鎮上銷售,我們很窮,很少去看電影,我們用暑假賺來的錢幫助家庭生計,而且很少把錢花在自己的身上」。(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99頁/2段/1~5行),從謝坤山的身上,不難看到那種,只要肯努力一定就可以成功的心境。
三、 勇喔!少年仔
謝坤山小時候,生長在台東的海邊,讓他練就了一身健壯的體格,生性樂觀、開朗、不怕苦、不怕難的他,也因此,在家境貧苦,無力升學之下,毅然投入職場,也因為他身強力壯,在職場常常逞能,凡事都說,可以自己來就行了,「當時師傅一定心想,真是『七月半鴨子,不知死活。』」。(引自謝坤山。我是謝坤山。第三章- 勇喔!少年仔!/54頁/3段/1行)。
這種吃苦當作吃補的場景,對謝坤山來說是經常有的事,由此不難看出,他好勝心很強。
四、 逆境重生
「為了媽媽,我沒有資格放棄求生的意志,更沒有理由沮喪或悲觀」(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四章-逆境重生/64頁/2段/1行)。
逆境並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更堅強的說:「只要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麼,只想自己還擁有什麼。那麼即使目前一無所有,也不代表我永遠不會再有。我相信,人只要不對自我設限,那麼未來的路必將無限寬廣。」(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四章逆境重生70頁/二段/1~3行)。
在課本個案研究-James Karam中,「James會想要成為好學生,他對於在學業上成功非常有自信,而且覺得成為一個成功的學生,對他而言是重要的。」(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94頁/3段/1~2行)。
對謝坤山來說,自我設限,只會陷自己於絕境之中,他認為活著的感覺,不應只在那一呼一吸之間的替換,雖然父親在他受傷之後,就沒有正面叫過他的名字而以「(那個無手ㄟ)」來稱呼他,他把他解讀為『是我爸爸在成就我,不必在意別人的話語和眼光』,只想把握當下,朝目標前進,以要存有希望,來自我砥礪。
課本上個案研究Marisol-文化認同:驕傲與困窘 有提到「Marisol並未提到介於學生和學校之間可能存在的特定文化的不連續……她相信學生必須對其自身的成功負起責任,因為只有他們對自己的決定會幫助他們獲得教育。」(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83頁/4段/4~7行)。
五、 踏上希望之旅
在家蟄居了七年之後,終於有機會讓他學習自立,他想自立,但是遭到母親的反對,他認為,在家雖然有母的照顧,但畢竟非長久之計,於是說服了母親,參加了免費學畫的訓練,但是,環境的不適應,加上主辦單位經費短缺,習畫之路走得很辛苦,但是他仍舊沒有被打敗,還和志同道合的人合開了一家叫做「慢半拍」的畫室,還自詡雖然動作比別人慢辦拍,但上進的心可一點也不會落後。
個案研究「James Karam成功的融合其家庭文化、語言、教堂與朋友,和學校課業成為一個獨特的合成物,導致他具有堅強的自我形象以及面對困境或容忍多元社會不悅情況的一種方式」。(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96頁3段/1~3)。
面對自立後的各方壓力,他已經有心理準備,「他已經學會當他得文化被鄙視
時,要隱藏被傷害的感覺,並且將每件事情當成是開玩笑。他沈默地接受被忽略的感覺,而非冒險去造成更大的離異或被排擠」。(引自Sonia Niet(2007)。肯定多樣性,196頁3段/5行~7行)所以,他能夠勇往直前,為尋求理想而努力。
經過媒體的披露,有機會認識陳蕙蘭老師,並引進認識吳炫三老師,他要求老師收他為徒弟,在打量之後,告訴他自己很久沒有收學生了,但是,答應他可以去藝專旁聽,讓他受到莫大的鼓舞。
我想,現在學習一技之長,對謝坤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想以畫畫來做為生存下去的依靠。
可是,以他這樣沒有手又缺一隻腳,在學習上是無法和一般同學得到相同的待遇。
在課本-特定文化調整的評鑑中也有談到,「雖然文化調整有些作用,但是特定文化調整卻被一些因素所限制。首先,多數學校的多樣多元的特性,消弱了特定文化的調整,許多學校都具有多元文化的特性,他們的學生來自於不同的種族、社會階級和語言,即便要配合某種族群……改變教學策略,卻也有可能危害其他學生的可能。」(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73頁/2段/1~2行。174頁/1段1~2行)。以謝坤山的身體概況,是無法和一般同學有一樣的學習效果,學校雖然講求多元教學,但是,也無法犧牲其他學生的權益,到頭來,他也只能靠自己的毅力不斷的努力,才能趕上同學的進度。
六、 二十四歲上國中
習畫過程中,老師對他的欣賞與鼓勵,是他進步的泉源,一天閒談中,老師談到藝專生,「畫,是畫得不錯,如果能夠再多讀一點書,相信畫出來的畫一定會更有深度」(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六章二十四歲上國中120頁/2段/2~3行)。
老師的話讓他驚覺到,讀書對於時下年輕人的重要性,讓他當下決定以二十四歲之年齡,繼續上國中。
求生存的本能,讓謝坤山不斷的,要求自己要上進。「所以我,不斷學習其他語言、其他文化和其他事物。」(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文化認同與學習,204頁/2段/1行)」。
所以,他說「其實讓我能朝著思考的方向,去建立信心的真正原動力,正是我自己的一念『心』。我不斷的給自己好的、積極的、向陽的思維。所以當考驗愈多,波折愈起伏,在在的都可以轉化成對信心得累積。(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六章二十四歲上國中133頁/3段)。
在課本-文化認同與學習得單元有提到「『文化具有重要性』,堅持文化重要性的理由是:來自社會中被統治和不具備公民權的團體,因被灌輸為他們沒有文化,而導致Felix Boateng所稱的『去文化』;也就是說一個人首先被剝奪文化,接著是制約其他文化價值的過程,…….事實上代表某些人無法享有優勢團體的文化-到後來意味著完全不具備文化的一群人」(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60頁/2段)。吳炫三老師希望,藝專學生在學會畫畫的同時,能有更高得學養,不要讓人家覺得畫畫的孩子,書是讀不好的刻板印象。
七、 母親
感嘆於母親的命運,和自己一樣的飄忽、乖舛,對於俗話說:「女人的命猶如油麻菜籽」,嫁了兩個丈夫,依然無法改變她的命運,宿命的她終究無法逃離造物者對她的命運作弄。
如今,除了清明掃墓,他也只能偶而到山上去看她,望著墓碑,心中永遠有著長長的思……。
八、淺嚐情緣
二十三歲那年,認識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也真(謝太太),雖然他們真心相愛,但是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兒,父母的疼愛是可想而知的,天下父母心,試想哪一個為人父母的,有辦法接納一個失去雙手、一隻眼睛和一隻腳的人當女婿,他們用一般世俗的眼光來衡量,一個殘障者都自顧不暇,凡事都需要別人照顧,那能將女兒終身託付與他,哪種排山倒海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每個人都有權力有不同的想法,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權力。因此,你不能侵犯到他人的權力。在課本個案研究 Avi中,有提到「反猶太」(或是反閃族)的概念,因為林也真的父母,基本上是反對他們來往的。(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33頁/7段/1行)。
當林也真的父母瞭解他的情況之後,表示對他生命的毅力與態度,可以當成是學習的對象,但要選為終身伴侶,是萬萬不可答應的,對於這樣的定義,還是把他和一般健康者做了區隔,意思是說,他是弱勢團體,弱勢族群,他應該和一般正常人做區隔的,課本特定文化調整的評鑑有提到,「種族隔離,現今較之數十年前更加明顯,即便他們在名義上是被去種族隔離,但實際上……最後都以不同方式實施種族隔離。」。(引自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174頁/2段/8行~10行)。對於一般人來講,需要被照顧的一群,沒有權力爭取幸福,他們和常人是不一樣的。「『慧美的女人,應該受人尊敬與讚許的』」(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八章淺嚐情緣156頁/3段/1行)。
所以,謝太太能夠以過人的智慧,獨具慧眼,委嫁於他,如果沒有慧黠的眼光和大勇氣,是辦不到的。這也讓我想到十幾二十年前,看過一部,類似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我覺得他們有相同的人格特質,相同的際遇,同樣都有一個慧黠的賢妻,都生有聰明的一對女兒。
九、航向幸福的港灣
婚後,他格外珍惜眼前得來不易的幸福,尤其成家後,讓他無後顧之憂,更能縱情於書畫當中,不但完成高中的學業,更是夫唱婦隨,到處去捕捉大自然的景致,到處寫生創作,「望鄉」就是在此時完成的,不斷的創作,終於實現開畫展的願望-台北百家畫廊,舉行生平第一個正式的個展。
初嘗為人父的喜悅,同時也被岳父母接納,一路走來,他深深的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時常提醒自己,「我的成長是來自許多人對我的恩澤」(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九章航向幸福的港灣176頁/最後一行)。
十、感悟人生
就如謝坤山所感悟的,「只要董得肯定自己,並往自己的內心去求,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出『自己所擁有的,永遠比失去的更多』」。(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十章感悟人生181頁最後1行)。
謝坤山懂得珍惜生命,善用所有,也實現了自我,他的人生是輝煌的──他已用自己的奮鬥故事,為「生命教育」,做了最精彩的見證。
參、讀後觀感與應用
現實或許是殘酷的,但生命卻會因突破障礙的勇氣而更顯璀璨.,有時候擁有的多並不見得就會比較快樂,,也不見得就會比較有成就,相反的,擁有的少,卻因為心門的打開,所見的皆是所擁有的。
或許是謝坤山先生的固執,,或許是他那愈挫愈勇的勇氣,,也或許是他不認輸的樂觀,,今天他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然而支持他持續走下去的力量,則是父母、朋友、和妻子的愛,因為有了這份愛,他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勇氣。
珍惜你眼前所擁有的,別惋惜你所失去的,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遇到考驗時,只要往內心去求,努力去克服,就能激發潛能那種爆發力是可觀的。「活著的感覺,不應只在乎那一呼一吸之間的替換。(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第四章逆境重生/74頁/4段1~2行)」。
生命價值的存在,是靠自己經營的,謝先生,身處艱難的困境,都義無反顧,並不遺餘力的奉獻自己的愛、關懷社會,他用堅強的心志,善用所擁有的,從不去在乎失去什麼的理念,來經營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說的:「我的衣袖或許空空如也,但我依然能夠『掌握』充滿幸福的生活」。(引自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作者自序/15頁)。
樂觀進取的生命勇者,讓人感受到他面對不能改變的事實時,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四肢健全的人學習,更是我們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看完之後,其實心中很雜、很亂,感慨良多,想到現在的小孩,人在福中不知福,回想自己小時候,所處的環境和作者同時期,我也賣過冰,也賣過雞蛋糕,更賣過口香糖,50年代的台灣,物資缺乏,猶記得,當初,還有美援,透過教會,發一些舊衣或是過期的奶粉,小時候,我們都會到教堂去參加做禮拜,不是因為虔誠而去參加,是為了要吃餅乾、要去拿過期的奶粉回家吃,不是泡來喝的而是把他當成餅乾來吃。(因為都已經結成一塊一塊的了)。
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我想謝坤山,常到處去做巡迴演講,就如他說的開場白:「我是謝坤山,如果你只剩一個眼睛,會不會哭泣?如果你少一隻腳,會不會悲傷?如果你失去兩隻手,會不會痛不欲生?要是你同時失去了一個眼睛、一隻腳、兩隻手你還活得下去嗎?」。他已經是一個活教材,一個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要如何運用到課程設計上,本書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素材。在談到有關「生命」這個主題或是相關主題時,可以給一般青少年看,大愛電視臺,也有製播成片子,這部影片可以給學生欣賞。觀賞過後,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先發表一下個人感想。找尋相關資料,深入的去討論對生命的看法。
年紀較輕的學生,那可以在觀賞完這部影片前後,讓他們分小組,以角色扮演,用嘴巴來寫字,讓小朋友感受「沒有手」在生活中的不方便。
「我們也會找出最棒的主意,我喜歡小組合作。」(引自 Sonia Nieto(2007)。肯定多樣性,文化認同與學習,201頁/6段/3行)由此可見小組討論的優點,可
以做意見交流、同儕學習。
讓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去討論、交流,並且嘗試去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放一些場景、謝坤山的作品照片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在欣賞影片與畫作的同時,能幫助學生們對於所學更有概念。
參考資料:
謝坤山(2002)我是謝坤山。謝坤山工作室出版
Sonia Nieto(2007)陳美瑩、李榮彬、王派仁、陳麗如、Damien Trezise譯。
肯定多樣性。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Dec 20 Sat 2008 23:09
閱讀<我是謝坤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